第6章: 玩笑与认真
美国生活
2013年1月,我离开了9岁时接纳并抚养我的日本,终于移居到了憧憬已久的加利福尼亚硅谷。在同事的介绍下,我开始在谷歌总部附近的桑尼维尔市与两位室友合租。在美国,合租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旧金山和硅谷地区,由于近年来房租上涨,一个人租房负担太重,所以单身年轻人通常会选择合租。我开始合租的房子是一栋三层的联排别墅,二楼的客厅和厨房是共享空间,此外每个人都有带浴室和厕所的独立房间。硅谷周边没有车就无法出行,所以我通过互联网上的日本人社区,从一位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人那里以5000美元(约60万日元)购买了一辆二手车。在美国,个人之间的车辆交易很常见,但由于我对当地情况还不太了解,所以选择从可靠的日本人那里购买。
在GWC1前。穿着的是谷歌地图8位像素风格的polo衫
从我家到总部办公室所在的山景城市大约需要20分钟的车程,每天早上我都会听着中文广播电台上班。这一带住着大量华人,多到有专门的中文广播频道。在上班路上,会经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那个只在电影中见过的NASA巨大标志总是提醒我自己身在美国。从101号公路转到海岸线大道,经过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后,谷歌总部园区就展现在眼前。谷歌园区占地约5万平方米,就像一个大学校园。绿树环绕的园区内,分布着数十栋低层办公楼。每栋办公楼附近都放着被称为”G-Bike”的彩色自行车,用于园区内移动。大多数楼里都有一两个自助餐厅,员工可以免费享用早餐,午餐和晚餐。我所在的是一栋名为GWC1的两层老式建筑,那里聚集了谷歌地图团队。办公室入口处展示着拍摄谷歌街景的汽车,里面有游戏区,台球区,以及被称为”微型厨房”的区域,那里常备饮料和水果等。我的座位在二楼游戏区旁边的大房间里,是一个六人座的小隔间。宽敞的桌子上即使放两个显示器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仍有余地,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喜好装饰自己的工作空间。后来成为我在Niantic上司的街景团队产品经理河合先生(河合敬一)就在同一栋办公楼的一楼。我之前曾多次出差来过这个办公室,所以并不感到惊讶,但想到这里将成为我的新工作场所,心中还是充满感慨。
寻宝
来到美国一个月后,生活渐渐稳定下来,我开始着手2013年愚人节的项目。与美国同事一起头脑风暴后,我们决定将谷歌地图变成寻宝地图。我很快用几个小时做了一个演示,然后到处展示以寻找愿意帮忙的人。由于有”谷歌地图8位像素风格”的经验,而且对流程也比较熟悉,我以为这次会很容易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此处无法详述),我们无法像前一年那样使用相同的系统。在各团队的帮助下,我们用不同的系统重新开发。2013年4月1日,我们发布了题为”谷歌地图’寻宝模式’新登场——解密寻宝吧1“的博客,在那年的愚人节期间,谷歌地图变成了寻宝地图。
全球化环境
硅谷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除了欧美白人,还有华人,印度人,欧洲人,加拿大人,俄罗斯人等各种族群。虽然日裔和日本人不是很多,但也时有所见。我所在的团队有日本人,印度人,英国人,中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共同语言当然是英语,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音。虽然我的英语比以前有所提高,日常工作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会议讨论激烈时常常听不清。在美国,人们讨论问题时,经常会在别人话还没说完就插话,所以必须跟上这个节奏。有时我正犹豫是否要发言,话题就已经结束了,只能懊悔不已。工作时的英语还相对容易理解,因为是专业对话,但吃饭时的闲聊涉及电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就更加困难。9岁时我半年就学会了日语,但学了10多年的英语却仍然不够熟练。
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我更加努力工作以弥补这一不足。与普通日本公司不同,谷歌不会根据工作时间长短来评价员工,加班也不会得到表扬。许多人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家庭的人也很多,所以大约下午6点大多数人就回家了。过晚工作的人反而会被视为异类。我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向上司或同事展示,而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喜欢编程。可以说我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获得报酬。通过努力工作,我的知识逐渐增长,安卓版谷歌地图的一项重要功能——道路名称和地名的布局,绘制程序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道路名称和地名也被称为”标签”,要很好地布局和绘制它们是相当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在移动版地图中,屏幕会旋转,或者在导航模式下倾斜,因此需要实时在最佳位置显示最佳标签。我为此算法做了很多创新。正是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赢得了团队的信任。
收集游戏
2013年12月,来美国将近一年时,日本谷歌地图团队的Taj,藤原女士和泽先生向我发起视频会议请求。在谷歌,视频会议是日常沟通工具,尤其是跨太平洋的交流离不开视频会议。他们想与我商量明年的愚人节项目。当时我已经连续两年领导愚人节项目,经历了不少困难,所以公开表示明年不想再做了。但抱着”仅出点主意”的心态,我与三人进行了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出主意的过程,是开始新项目的第一步。会议中产生了各种创意,特别是藤原先生提出的”收集各地Hello Kitty”的想法很有趣,我们决定朝这个方向思考。构想是在谷歌地图上,去冲绳能找到冲绳版Hello Kitty,去旧金山能找到旧金山版Hello Kitty。当时正值年末,我计划下周回日本,所以约定回国后再次聚会讨论。一周后,回到日本的我住在浜松町朋友家,每天从浜松町通勤到谷歌位于六本木的办公室。这天,我与产品经理Taj,工程师藤原女士,泽先生以及设计师Peter再次讨论创意。延续上次关于Hello Kitty的讨论,我们继续探讨收集类游戏的方向。除了Hello Kitty,还有”如果是收集,龙珠会很有趣”之类的想法。这时,我突然想起每天通勤时路过的浜松町”宝可梦中心”(2014年12月搬迁至池袋),灵光一闪:”就是这个!在谷歌地图上收集宝可梦!”我确信这个想法绝对有趣,兴奋地回到座位后立即开始制作演示。
当时我已经开发移动版谷歌地图近一年,对程序的运作非常熟悉,所以只用了大约两小时就完成了演示。这个演示中,用户放大谷歌地图时会出现皮卡丘,点击它就能用精灵球捕捉。虽然简单,但足以向大家传达这个想法。我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展示,看到众人的反应,我确信这个项目一定会成功。就这样,”谷歌地图宝可梦挑战”项目启动了。
开始新项目时,制作简单的演示非常重要。仅靠言语向他人解释想法是很困难的。如果会编程就做一个可运行的演示,不会编程就画出来,总之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将想法具体化很重要。
一连串的巧合
虽然我们对在谷歌地图上捕捉宝可梦的游戏很热情,但这当然需要宝可梦权利方的许可。研究宝可梦的版权后,我了解到”株式会社宝可梦”(以下简称宝可梦公司)。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有一家以宝可梦命名的公司。巧合的是,宝可梦公司就位于谷歌办公室所在的六本木之丘森大厦内。但我不能贸然登门拜访宝可梦公司,所以去咨询了每年都帮忙策划愚人节推广的营销部门根来先生。根来先生支持这个项目,但他与宝可梦公司没有联系,于是在公司内部邮件列表中发出询问,寻找认识宝可梦公司的人。几个回复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须贺健人”。根来先生没说什么,只是把我加入抄送列表后回复了邮件。每年都与我一样为愚人节项目辛苦工作的须贺先生看到我的名字时,起初想”啊,又来了”,但后来想”这已经无法避免,这就是命运”,于是决定协助我们。通过须贺先生的关系,我们与宝可梦公司进行了会谈,获得了项目支持。就这样,在多重幸运的加总之下,2014年的愚人节项目确定为宝可梦。
来吧!真正的宝可梦大师
我们在公司内部招募了不同的工程师,最终以藤原先生,泽先生,Tyson和我为核心,组成了志愿者团队。由于需要同时支持安卓和iOS两个版本的谷歌地图,最终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超过20人。Taj担任产品经理,Peter负责设计。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做一个游戏,让用户通过放大地图在世界各地捕捉151种宝可梦。我们还准备了宝可梦图鉴,捕捉到宝可梦后图鉴会逐渐填满。登场的宝可梦是由宝可梦公司从所有系列中选出的151只。宝可梦出现的地点设在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或适合宝可梦栖息的地形处。我们通过公司内部邮件招募志愿者,让他们在地图上标记想要放置宝可梦的地点和宝可梦类型。我自己也标记了很多地点。我在母校东京工业大学和信州大学放置了电系宝可梦,在湖泊放置水系宝可梦,在火山放置火系宝可梦。我希望用户能想”这里可能有宝可梦,去找找看”。最终收集到2000多个标记,我一一进行了检查。
我们一开始就计划将第151只宝可梦设定为传说中的”梦幻”。为了配得上梦幻的身份,我们考虑了与其他宝可梦不同的出现方式。我想利用用户的位置信息,让梦幻只有实际前往特定地点才能捕捉。但在愚人节这么短的时间内让用户前往特定地点存在各种风险,所以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个机制:其他150种宝可梦对所有用户都出现在相同位置,但梦幻对每个用户出现的位置都不同。根据《宝可梦红·绿》的故事,我们将梦幻藏在了巴西亚马逊森林深处。此外,梦幻只有在用户捕捉了150种宝可梦后才会出现。这是为了重现我小时候听到的关于梦幻的传言和都市传说。这个设计非常成功,用户之间出现了”梦幻据说在这里出现”,”那里没有”,”根本就没有梦幻”等各种交错信息,”梦幻”一度成为Twitter热门关键词。
与往年一样,这一年我们也请根来先生和须贺先生协助制作宣传视频。另外,营销部的村田先生和Sandy也加入进来,连续两年为我们制作视频的Six公司的本山先生这一年也担任了创意总监。这次制作的视频在几天内达到了1000万次播放量2,反响巨大。视频中描绘了宝可梦仿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场景,这成为后来《宝可梦GO》的重要一步。
2014年4月1日,伴随着公关负责人樱小姐(富永樱)撰写的题为”来吧!真正的宝可梦大师”的博客文章3,”谷歌地图宝可梦挑战”正式发布。”宝可梦挑战”的反响远超”8位地图”和”寻宝”,互联网话题一时间全是关于宝可梦的讨论。我再次深刻认识到”宝可梦”的强大影响力。